自二十世紀開始,會眾、牧者、和神學家們持續地批評「讀神學無用!」,神學教育與實際信仰生活脫節,及至1983年,這問題才獲得認真處理,Edward Farley道出神學教育問題徵結,不在課程編排,而在主宰著人們理解神學為何物的思維範式,而自80年代興起的實踐神學是一個恢復神學實踐性的出路。
Farley在1983年出版的Theologia: The Fragmentation and Unity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,回顧神學研究碎片化的歷史,他就人們對神學理解劃分為三個階段,由初期教會至中世紀,人們保存了對神學雙軌式理解,視它既是對信仰奧秘的學術研究,也是普羅信徒敬虔生活的知性基礎,神學學問與信徒日常生活結連。
可是踏進現代期,自然科學興起,大學教育使命開始轉向,由過往保存和承繼文化和宗教遺產,轉為以科研和發明新知識為目標,這轉變動搖了神學作為一門大學學科的地位,它不能再繼續以教會傳統和典籍作為驗證其真理聲稱的理據,必須科學化其治學模式來迎合科研浪潮。
18至19世紀神學由雙軌轉為單軌,棄掉普羅敬虔層面,研究以開發新知為目標,採納現代科研格局,把神學精工細分為數個獨立學術體系:聖經研究、教會歷史、教義神學/基督教倫理、和實用神學,每個體系不但有其獨特研究領域,亦套用不同學科研究和判定真理的科學法則,例如聖經研究和教會歷史採納歷史研究、教義/系統神學則套用哲學研究之方法及其判斷真理法則,導致不同神學學科在治學上各自為政,科與科之間好像「雞同鴨講」難以溝通,學科生產出來的研究成果不但與信仰生活無干,亦因內容太學術而叫普羅大眾無緣問津,大學神學知識與大眾信仰生活出現一道巨大鴻溝,需要另設一個學科來填補兩者之間的距離,「實用神學」(Applied Theology)便應運而生,其任務是教導牧者就是應用其他神學學科研究成果到牧職上。
在此先澄清,這時期的「實用神學」不是當代「實踐神學」,因前者只視實踐為應用理論知識,意識不到實踐本身蘊含理論和可產生新知,18-19世紀的「實用神學」好像一條單程路,人們只期望它過濾神學學術知識,然後輸送到堂會供信徒使用,而堂會信徒的信仰生活及省思,不被視作神學知識,亦不能挑戰和修正學者對神學的見解。
Edward Farley稱源於18-19世紀的神學研究規格為「百科全書範式」 (Theological Encyclopedia),神學學問好像百科全書,收集了不同課題之專文,內容豐富但碎片化,課題與課題之間沒有連繫,神學陷入四分五裂的格局,Farley說這範式正是當代「讀神學無用!」的原因,是神學教育與信仰生活脫節的源頭。若要修復此深層缺裂,他建議讀者擴充對神學的理解,打破學術理論與生活實踐不相干的困局,恢復神學的統一性,可惜Farley沒有提出具體神學治學方案。Richard Osmer補充了Farley這留白,提出80年代興起的實踐神學是「後百科全書範式」時期,神學教育的出路。[下篇再同大家分享Osmer這見解。]
▖▖▖▖▖▖▖
參考資料:
Farley, Edward. (1983). Theologia: The Fragmentation and Unity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. Philadelphia: Fortress Press.
Osmer, Richard. (2008). Practical Theology: An Introduction. Grand Rapids: Eerdmans.
Comments